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 桃符现在指的是什么
王安石的《元日》描述了正月初一人们喜迎春节的热闹场景,不仅要放爆竹、饮屠苏酒,还要将“桃符”换成新的。“桃符”究竟是什么呢?
《淮南子》记载:“今人桃梗径十许,长七八寸,中分之,书祈福攘灾之辞,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。”汉朝时人们就会在正月初一这天,在桃木上写上一些祈福避灾的吉祥话,将它们插在门左右的地上钉好,称为“桃符”。
此时的桃符已明分左右,具备了楹联的雏形。
好木材那么多,为什么偏偏选择桃木?
《山海经》中记载:“沧海之中,有度朔之山,上有大桃木,其屈蟠三千里,其枝间东北曰鬼门,万鬼所出入也。上有二神人,一曰神荼,一曰郁垒,主阅领万鬼。恶害之鬼,执以苇索而食虎。于是黄帝乃作礼,以时驱之。立大桃人,门户画神荼、郁垒与虎,悬苇索以御凶魅。”
原来,桃木可以驱邪的传说很早就在流传了,因传说中可以统领万鬼的神荼、郁垒住在大桃树下,人们便认为桃木可以驱鬼辟邪,将桃木刻成人形,在门户上画上神人的形象,用来抵御魑魅魍魉。难怪电影里的道士们也使用桃木剑了。
后来,就有了在正月初一造桃符的习俗,且从汉代一直延续至元代。
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正月一日……插桃符其傍,百鬼畏之。”唐白居易《白孔六帖》载:“正月一日,造桃符著户,名仙木,百鬼所畏。”《南宋吴自牧皇朝岁时杂记》载:“桃符之制,以桃木板二三尺,大四五寸,上画神像……下书春词或祝祷之语,岁旦则更之。”元·方回《乙未岁除》诗之二载:“诸公富贵新桃版,我是春前旧土牛。”
桃符在正月初一从未缺席,但可以看到,它的形式和内容一直在发生变化,从“大桃人”发展为写有祝辞、画有神像的木板。
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祝辞,是五代十国的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命笔的“新年纳余庆,佳节号长春”,这也被称为我国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现的“春联”,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。
从“桃符”到“春联”的称呼之变,想必与桃符材质的更迭相关。宋元之际,桃符的材质渐渐脱离了厚重的桃木,变为轻薄的纸张。如此,再称“桃符”便显得不合时宜。
而“春联”这个说法的产生,则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。清陈云瞻《簪云楼杂话》记载:“春联之设,自明太祖始,帝都金陵,除夕传旨:‘公卿士庶家门上,须加春联一副。’”公卿士庶,几乎涵盖了帝都的所有人家。
关于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之事,还有轶闻流传。相传朱元璋在除夕之夜微服出行,却发现一户人家并未按照他的旨意贴上春联。询问之后得知,这户人家是阉猪的,因无人代笔,所以未贴春联。朱元璋沉思片刻,便命店家取来笔墨,一挥而就,写下了一副令人玩味的春联:“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。”上行而下效,自此,家家户户贴春联便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,并延续至今。
本文作者:
任梦茹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,师从李山教授。